韩米海中医诊所前身是国医韩氏堂,国医堂是由祖先韩云川老先生创建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并且医疗水平落后,再加上营养跟不上,患营养不良性水肿(古称:‘气臌’、‘水臌’、‘黄疸’)的人非常多,而且死亡率很高,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臌症”包括‘气臌’、‘水臌’、‘黄疸’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谈的肝硬化腹水、瘀阻性黄疸肝炎和肾炎引起的水肿。此类疾病不但在旧社会治疗较难,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西医仍不能彻底治愈。
为解决患者的疾苦,先人韩云川开始了对“臌症”的治疗研究,经过数十年的临床总结,组方出了治疗“臌症”的良方,由于效果显著,治愈率高,很快传遍了苏、鲁、豫、皖方圆数百里,每天上门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道光年间,江淮一带发生水灾,江河横溢,尸骨遍野,瘟疫传播严重。为安抚民心、赈灾救民,朝廷派官员余世宝到江淮一带视察民情。由于路途遥远,长途跋涉、劳累过度和感受风寒,行至‘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县),不慎染上了‘黄疸’。其四肢无力、全身发黄而且腹部胀满,吃不下、睡不着,加上重任在身更使他口干、舌苦、坐卧不安。经地方多家名医治疗不见起色,后有地方官员引荐韩云川先生为巡视官余世宝治疗,在辨证施治下,前后7天,使精神好转,饮食正常,黄疸、腹胀消除,巡视官余世宝大悦赏赐白银30两,而且鼓励先人扩大堂规模,研制更多良方,救世济民。
从此韩云川先生名声大振、讯名遐迩,至第4代传人韩米海先生为弘扬中医文化,继承祖业,韩米海先生将“韩氏堂”更名为现在的“国医韩氏堂”。在他的精心栽培下,第5代传人长子韩召龙实习于北京广安门中医院,并先后随京城肝肾病名医谢海洲、路志正、朴炳奎等名家学习,为“国医韩氏堂”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韩米海简介
韩米海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韩氏堂长门传人。在老一辈的教育熏陶下,从小就养成了对中医事业的爱好。高中毕业后跟随祖父、父亲正式坐堂行医,开方出诊,逐步掌握了各种本草的炮制。在两代老人的言传身授下,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二十六岁那年祖父将家传十余首余验方完整的传给了他,至此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治疗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三十岁时韩米海先生在治疗肝肾病方面,已大有名气,深受患者的信赖和敬佩。
为发展中医事业,弘扬中医特色,解除更多患者的痛苦,使家传秘方走向科学化、现代化、走出国门,是他*终的目的和愿望。为实现这一理想,他刻苦研究,博览古今医书及现代医学,探讨中医奥妙,并四处投师访友,搜集民间单方验方,取各家之长,补家方不足。在他潜心钻研下,使家传单方衍化成现在的系统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治疗时间。使80%以上的患者从根本上解除了痛苦,达到了长期稳定和治愈的目的。
但这一切并不能满足他对中医事业的执着追求,为攻破世界上对肝肾病无针对性良方这一难题,他严以律己、孜孜不倦的钻研、学习、再学习。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36岁那年他 又进入中国民盟中医专修学院学习3年,取得了大专文凭。
韩米海先生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医学学术会,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他写的《韩氏治肝六法》和《五行治肾病》两篇文章曾在国内多家医学刊物上转载。《当代人报》、《河南日报》、《新乡日报》、河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对他的医学成就先后做过四十余次报道。
四十年来他接待来自国内外的肝肾病患者达十几万人次(包括美国、新加坡、菲律宾、韩国及港澳台胞),虽说未能100%治愈,但也为80%的患者解除了痛苦,赢得了国内外患者的信任。
多年来他收到全国各地患者书信6万多封,锦旗4000多面,扁画1000多件,曾多次进京给重要领导就诊,受到热情招待和合影留念。
由于他在肝肾病治疗方面的创新和突破,96年被中国中医研究院邀请进京到高级班进修。韩米海先生有于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多次被当地卫生局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