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本病属于中医的“水肿”“腰疼”“虚劳”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具有不同病理改变,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程超过1年,且具有缓慢进行性,尿常规有不同程度蛋白尿,沉渣可见红细胞,多数患者可见高血压以及肾功能损伤。
临床表现特点:
1、 水肿 水肿程度可轻可重,在缓解期无任何表现;
2、 高血压 主要表现为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
3、 尿的改变 这个见于所有肾病患者,从“+-”到“++++”不等。
4、 贫血 水肿是会有轻度贫血。
5、 肾功能不全 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率过滤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患者会出现少尿,无尿,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皮肤瘙痒。
从中医讲这个病主要可以分为肺肾气虚、水湿内聚、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肝肾阴虚,湿热留恋、气阴两虚,瘀血内阻。但临床上患者久病不愈,往往是虚实夹杂,治疗上需要多管齐下。
治疗方法:
1. 益气固表,利水活血
主要用于肺肾气虚,水湿内聚证,患者可见面色萎黄且见浮肿,少气无力,易感冒,腰酸疼。肺主宣发通调水道,肾主气化以行水;肺失宣肃,水气阻滞而见面部浮肿,肾虚失养,精气不充而见面色萎黄,少气无力,腰酸痛,卫外之气不固则容易感冒。通常用黄芪、党参、人参、西洋参益气固表,防风、茯苓、泽泻、车前子、椒目祛风利水,益母草、泽兰、利水活血,僵蚕、蝉蜕、芡实、金樱子祛风消蛋白尿。
2. 温肾健脾,利水活血
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患者可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浮肿明显,精神倦怠,便溏,甚至阳痿或月经失调。人体的水液布散全靠肾阳蒸腾,脾阳的运化,气机运化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同时肢体失于温煦,故面色晄白,畏寒肢冷,精神倦怠;水湿不化湿浊不能外泄则便溏;肾阳不足精失固涩则阳痿,月经不调。通常用附子、肉桂、锁阳、巴戟天、鹿茸温阳化气,泽兰、益母草、车前子利水。
3.滋补肝肾,潜阳活血
主要用于肝肾阴虚、湿邪留恋证,患者可见头晕耳鸣,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五心烦热、腰疼、梦遗等。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阴虚,则虚阳上亢出现头晕耳鸣,目睛干涩,视物模糊。通常用熟地、枸杞、菊花、生地、女贞子、旱莲草、胎盘、虫草滋阴潜阳,牛膝、益母草、川芎、泽兰、化瘀活血,芡实,金樱子,莲须消蛋白。
经验以及治疗小方:
1. 玉米须(鲜品可以用到500g,干品60g左右)熬水,平常用玉米水代替茶喝,使用周期在6个月。
2. 芡实30g 白术10g 茯苓20g 山药15 菟丝子20g 金樱子30g 黄精20g 百合15g 枇杷叶8g ,补脾肾,收敛固涩,治疗尿蛋白长期不消。
3. 严重水肿时可以先用西药利尿剂,比如速尿(呋塞米),化验白蛋白低的 ,*好先输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然后在用利尿剂加强利尿效果。